行走的课堂 | 探访社会服务场域,解码图纸背后的民生思考
作者:创意设计学院发布时间:2025.04.15近日,为深化学生对社区服务空间与儿童友好空间设计的认知,在易沙、韩珊珊、赵玲、邵雨辰四位教师的带领下,创意设计学院2024级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走进福田区莲花街道,开展“空间设计赋能社会服务”主题实践考察活动。
在福田区莲花街道谢主任、赖科长,莲花街道文化站隆站长,康欣社区崔书记以及莲花街道文化站设计师的协同安排与协助下,师生们依次对莲花街道综合服务中心、深圳妇儿大厦、康欣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这三个项目展开调研。这场“行走的课堂”打破了传统教学的边界,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切实感受设计所蕴含的民生温度,探寻专业学习与社会需求的深度联结。
第一站:莲花街道综合服务中心——功能复合化的空间温度
莲花街道综合服务中心通过“空间即服务”的理念,构建了一个全龄友好、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多元场域。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师生们沉浸式体验了图书室“阅读+社交”的开放式场景、非遗传承室“展陈+互动”的活态文化空间、报告厅“模块化组合”的弹性使用模式,以及贯穿全场的无障碍动线设计。学生们直观地理解了如何通过公共空间的精细化设计,将“服务便利性”转化为可感知的人文关怀。
第二站:深圳妇儿大厦——适幼化设计的创新范本
深圳妇儿大厦以“儿童视角”重构空间逻辑,为学生打开适幼化设计的多维视野。从儿童探索馆中色彩心理学的巧妙应用以及互动装置的精心设计,到深业幸福家“亲子共学空间”关于尺度适配的深入研究,再到憬居酒店亲子客房中“安全防护+趣味体验”的细致考量,学生们深刻认识到:“儿童友好空间不是简单的‘缩小版成人空间’,而是需要重构整个设计思维体系”。通过多维度观察,学生系统梳理了适幼化设计在功能布局、材料选择、视觉语言等方面的实践路径,为儿童友好空间设计积累了实证案例。
第三站:康欣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智慧包容的便民服务场域
康欣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以“全龄共享、智慧便捷”为导向,打造基层治理的空间范本。24小时自助政务机实现“科技赋能便民服务”;非遗工坊与少儿科普教室通过空间共享激活社区文化生态;开放式办公区以“去边界化”设计打破传统服务壁垒,将传统政务空间的“严肃感”转变为“客厅式”的温暖互动场景,让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被看见”的归属感。这些“以小见大”的设计思维,为学生开拓了社区空间设计的新维度。
从弹性分区到适幼适老技术,从科技赋能到文化嵌入,三大项目如同立体教材,让学生直观理解“设计如何解决真实社会问题”。学生们通过“观察——记录——研讨”的沉浸式学习,将实地观察转化为专业认知的升级:室内设计的“专业成长”,从来不是闭门造车的美学游戏,而是扎根社会土壤、回应民生需求的持续探索。
这场行走在莲花街道的课堂,不仅是一次教学实践,更是一次价值锚定——让“设计服务社会”的理念,在学生心中埋下具象化的种子。正如课程大纲所写:“真正的设计能力,始于对人的观察,成于对社会的担当。”当课堂与社会同频,专业教育便有了无限延伸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