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科技专业电子白皮书
作者:发布时间:2021.12.281、专业定位
艺术与科技专业立足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时代背景,应对新的时代需求,面向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着眼于提倡跨学科研究文化,构建聚合艺术、设计、科学、工程等多学科协作平台,积极推动艺术设计与前沿科技应用的跨界融合与交叉实践。本专业研究范畴包括且不限于数字文娱设计、展示艺术与技术、公共艺术设计三大方向,致力于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能力突出,具备艺术创意思维及科技辅助表达手段,并怀持人文情怀、开放视野、原创设计能力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2、培养目标
本专业秉承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的专业设计人才的宗旨,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具有深圳技术大学特色的艺术与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注重学生艺术设计素质、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促进个性化发展, 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实际的艺术与科技工作或继续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并按照国家城市 化建设的发展需求,坚持“来自实践、面向应用、立足本地、放眼全球”的办学理念, 致力于培养理论基础完整、专业能力扎实,具有在艺术与科技方面基本实践及创新能力, 能够在本专业领域内从事数字雕塑、展示空间设计、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等相关行业内的方案策划、项目设计、课题研发、设计工程管理等工作,具有“工匠精神”特色的高素质艺术创新、创业人才。
3、培养规格
本专业要求学生学习并熟练掌握公共艺术及数字、空间设计的基本理论、创作方法、 科技实施技法,以及艺术与科技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能更加适应市场的要求,同时要求学生了解国家有关建筑设计、大数据、人工智能、城市规划等和艺术与科技相关的政策法律、行业法规;熟悉相关工程结构力学、机电基础与编程设备等的基本性能及施工工艺等。
通过四年的系统学习,达到以下培养要求:
(一)素质结构
道德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文化素质: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基础知识,正确运用汉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能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专业素质:本专业要求学生学习并熟练掌握公共艺术及数字、空间设计的基本理论、 创作方法、科技实施技法,以及艺术与科技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实 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能更加适应市场的要求:同时要求学生了解国家有关建筑设计、大数据、人工智能、城市规划等和艺术与科技相关的政策法律、行业法规;熟悉相关工程结构力学、机电基础与编程设备等的基本性能及施工工艺等。
身心素质:身体健康,具有在成功、成就前不骄不躁,在困难、挫折前不屈不挠的 精神面貌,以及乐于助人、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以及未来成为企业及行业领袖的潜力。
(二)能力结构
获取知识能力: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具备利用各种渠道获取人文、艺术、科 技知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及人际沟通能力,具有健康积极的美学观及社会科学常识,并具有较强的理解力和分析能力。
应用知识能力:能够将所学的设计学及美学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实验实践主动灵活地综合应用于设计实践中;具有研究和解决艺术与科技各专业领域实际 问题的基本能力。
创新能力:强化创新意识,了解相关设计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所在专业领域的发展现状、前沿与趋势,依托深圳的区位优势,专业将积极与政府、企业、教育研究机构 汇聚人才、学术、产业等资源,建立无国界的艺术与设计、媒体与思想、创新与产业交互整合的创新教育枢纽和资源共享平台,共同探讨全球设计发展的引领思想,同时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基本的专业实践、研究与创作能力。
4、课程体系与核心知识领域
艺术与科技专业课程主要分为数字雕塑方向、展示空间设计方向和公共艺术设计方向。
数字雕塑方向:
数字雕塑课程分两个部分:1.是对原有雕塑专业的一次创新与拓展,与泥塑造型训练课程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本课程通过对数字化工具的使用学习,以及对基础的三维建 模软件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三维模型的制作能力和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一定数字 雕塑制作的能力。2.通过对三维高精模型的讲解与制作思维的培养,以及对高精模型数 字雕刻制作技巧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高精模型的制作能力和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动漫手办创作、次时代高精模型制作、数字雕塑制作的能力。
展示空间设计方向:
本专业方向以体验式空间叙事性环境为核心,结合以实际会展空间、跨媒介展演、博物馆空间项目设计为线索的递进式课程结构,通过自主创建的形态学与主题叙事性空间创的特色课程体系教学,培养具备创意思维意识、前瞻意识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主题空间艺术设计人才。课程设置秉承“来自实践、面向应用、立足本地、放眼全球” 的定位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具有深圳技术大学特色的艺术与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注重学生艺术设计素质、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促进个性化发展,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实际的艺术与科技工作或继续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公共艺术设计方向:
公共艺术可以以任意媒介创作,是指放在公共空间、面向公众开放的艺术作品。公共艺术有三个公认的基本属性和要素:公共性、艺术性、在地性。这也是公共艺术和其他艺术门类区分的标准。公共艺术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新兴学科。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和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情趣和社会功能越来越 受到重视,这是近代公共艺术得以蓬勃发展的源动力之一;另一个原因是当代艺术的民主化运动,使得艺术品从博物馆中走出来,走到商业空间,走向公众生活。是现代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化城市环境、推进城市发展、增添城市活力,丰富市民日常生活,提升城市品牌等各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核心课程
(一)基础课程
造型艺术基础、空间及形态构成、现当代艺术概论、快速表现、雕塑语言与技 法、机电基础与编程、模型制作工艺、材料与观念、生成艺术、影像与新媒体装置、 RVR裸眼虚拟现实技术等。
(二)专业课程
数字雕塑方向:数字雕塑动画原型设计中国传统雕塑研习(含外出考察临摹) 三维高精模型设计三维动画渲染数字雕塑创作实践;
展示空间设计方向:IRVR虚拟数字设计基础RVR空间设计概论 生成艺术实时动态影音现场媒体建筑空间研究展陈设计与艺术创作艺术社区营造与展示RVR裸眼现实技术;
公共艺术方向:公共艺术概论新媒体美学雕塑语言与技法交互设计(新媒体 设计与编程)公共设施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初步景观装置影像与新媒体装置。
5、师资队伍
艺术与科技系共有专业教师15人,其中研究生14人,占比93.3%。教授1人,副教授6人,讲师2人,实验教师6人。
研究领域包括:公共艺术、美术学、数字雕塑、雕塑与建筑景观、视觉艺术、动画、游戏与插画、艺术管理等。
6、教学条件
公共艺术实验室:
(1)数字雕塑教学实验平台(学院已经具备),与以教授、学习数字雕塑、游戏原型设计、角色设计、手办雕塑模型设计与制作、游戏影视场景渲染、城市景观数字化设计与实施为主要学习内容,并与雕塑泥塑课程相互辅佐。
(2)数字成型实验平台,需要为三维模型建模、数字雕塑雕刻、数字化编程、艺术概念数字化与可视化等相关课程提供教学设备。并能满足与之相关的校企合作项目,比如手办模型潮玩的设计制作、游戏与影视策划模型制作与、和视觉特效制作等项目达到足够等级的产品化量化与精度的需求。公共艺术实验(训)室有可以进行数字雕塑建模渲染的高配置电脑,并连接大尺度高精雕刻机器人设备,可直接雕刻出造型完整、细致的雕塑产品,让学生充分实操相关设备体验体会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和优势。
(3)公共艺术实训室,以公共性、互动性、在地性为出发点,让学生学习掌握大型浮雕壁画的创作、城市空间里不同角落公共设施的设计处理。也可模拟在公共空间包括展会、社区服务、商场、文化展览空间、城市整体光环境展示等场所和领域,进行以观众互动交流为主的交互设计(新媒体设计与编程)影像与新媒体装置,从而完全打破以往以雕塑、壁画只能是观者被动欣赏的传统方式。其中建设内容包括配置能够进行浮雕、圆雕创作的浮雕板墙,公共设施设计的,以及能够满足电力烧窑的硬件设备和子系统。
沉浸式空间实验(训)室:
沉浸式空间实验(训)室现有场地面积500平,拟购置设备:能满足3D建模渲染的高配学生用电脑,(电脑配置显卡gtx1660,cpui7,内存16G,硬盘1T,固态硬盘240),60台(1年)、还需购置完整的虚拟现实 游戏渲染教学设备一套,其中包括10000流明4K激光投影机12台、短焦镜头12个、投影固定安装支架12套、内容服务器含软件3台、20米激光雷达8台等。实验室在功能分区上分为实验设备区与实验管理区,主要面向学生在展示空间设计方向里,以体验式空间叙事性环境为核心,结合以实际会展空间、跨媒介展演、博物馆空间项目的设计应用和设计+科技的结合。该实验室为艺术与科技学生提供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工作室选修课等课程/培训。实验(训)室的建设满足艺术与科技专业学生全阶段学习和实验的要求,也符合学生培养和教学计划。实验室设备可以承载对应课程的教学、实验以及教师科研的要求。为虚拟现实设计的理论研究以及生成艺术、社区营造与展示等研究提供平台。该实验室当前计划划分为数字雕塑,虚拟现实,动态捕捉和音频音效四个功能区域,以教授、学习动画原型设计、手办模型、场景渲染,虚拟现实实用展示技术为主要学习内容,对进行高精度,前瞻性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在未来博物馆展陈、影院、剧场、文化主题公园、电游、新闻直播、远程实时监控等研发领域取得较高的专业起点。另一方面实验室也希望凭借先进的基础设施与设备吸引相关行业的企业进行项目合作,开展学校企业项目合作并且可以对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联合培养,让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就能接触到业内企业获得工作实习经验,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