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tober 28, 2025

| 聚焦 “百千万工程” | 探寻花灯制作技艺,助力非遗传承创新

初入忠信

粤东七月,暑气蒸腾,深圳技术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华灯启航”突击队一行来到河源市连平县忠信镇开展“灯彩智造”实践活动。通过学习和记录忠信花灯的制作技艺,并运用设计和数字技术,助力非遗文化传承。


以桃为礼,以笔绘心

在团队顺利抵达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忠信镇后,队员们随即对茶馆里的当地居民进行采访与交流,一边品尝着当地特色茶饮,一边聆听他们讲述花灯背后的故事与生活的变迁。

墙绘工作

当日,团队按原先计划分成两队:一队负责墙绘绘画,另一队则负责为接下来几天的调研采访做准备。队员们根据墙面确定绘制的位置,以当地茶田为灵感,描绘了一幅充满地域特色的墙绘。青翠的茶山、采茶的农人、袅袅的茶烟,在队员们的笔下栩栩如生。


以灯会友,以史明心

次日上午,团队一行来到忠信花灯上寮屋制作基地,队员们看到:几座大小不一却有规律的巨型花灯悬挂于房梁,其恢弘的柱形结构自上而下分为灯盖、灯身与灯裙,灯带缀满龙凤、鲤鱼等传统纹样,在晨光中流转生辉。非遗传承人赖老师向大家介绍:“这些花灯用榫卯结构拼起来,里面没有一根钉子,每根竹篾的弧度都藏着六百年的手艺。竹子就像灯的骨头,托起的是客家人‘添丁兴业’的心愿。”

花灯历史

赖老师轻抚花灯斑驳的竹骨,向队员们讲起了花灯的历史:忠信花灯的习俗从元末明初就有了,清代《连平州志》里还记着当地“元宵喜聚花灯”的事。在客家话里,“灯”和“丁”发音一样,所以花灯不只是工艺品——家里添了新宝宝,祠堂就会挂新灯,是对家族兴旺的期盼。现在,花灯除了象征人丁兴旺,还代表着忠信人“仁义诚信”的精神。



以灯为媒,以技传情

次日下午,队伍跟随着赖老师一同来到了忠信花灯博物馆。在赖老师的讲解与示范下,队员们正式开始体验传统忠信花灯的制作流程,包括扎架、剪纸、描图、裱糊与写对联等。


花灯制作

“扎竹成骨”:以榫卯巧妙连接硬中带韧的细竹篾,力道需精准拿捏,方能构筑起象征圆满的坚实骨架。




“剪纸生花”:将厚厚红纸叠放,依据构思好的牡丹、祥云等吉祥图样,屏息凝神、精准下刀,展开瞬间,镂空花纹在光下绽放,剪去冗余,留下对幸福的期盼,如同为生活打开扇扇小窗。

“描画点睛”:匠人执笔勾勒线条、填充色彩,将祥龙、锦鲤等图案描绘得栩栩如生,将心中愿景一笔一画注入其中。



“裱糊覆面”:让灯笼初具雏形,均匀涂抹浆糊后,将剪画好的灯纸轻柔覆盖、细心抚平,紧密贴合骨架。

“写联寄语”:在红纸条上提笔挥毫,写下朴素的吉祥话语。墨迹凝香,这小小的对联让灯笼有了“开口说话”的能力,成为传递心声的温暖媒介。至此,一盏忠信花灯就做好了。


结语

本次活动,“华灯启航”突击队一行溯源国家级非遗忠信花灯,队员们以笔绘心、以灯会友,绘制乡村地域特色的墙绘,亲历扎、剪、画、糊、写五道传统工艺,体悟六百年忠信花灯承载的“添丁兴业”愿景与“仁义诚信”精神。他们将会用设计思维与数字技术助力古老灯彩焕发新生,在亲手点亮一盏盏花灯的过程中,传递手作温度,守护文化根脉,照亮非遗传承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