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遗溯源践初心,青春聚力传文脉 —— 深圳技术大学贵州 “三下乡” 实践活动纪实
炎炎暑期,深圳技术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客家蓝·技大蓝”实践队于7月12日至18日奔赴贵州黔东南地区开展实践调研及非遗研习活动。此次实践活动旨在对贵州非遗蓝染进行溯源,并针对黔东南蓝染传承与创新模式进行深入调研。
本次实践中,团队通过技艺研习、短视频记录等方式,解码贵州蓝染“传统内核+创新表达”的发展路径 ,后续更将以此为支点,推动客家蓝染的年轻化设计迭代与新媒体传播体系构建,以学术实践助力岭南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 ,诠释青年设计师群体的文化传承与使命担当。
01 苗绣技艺亲研习,匠心传承入心间
7月13日上午,实践队一行首先来到凯里苗绣省级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高成春老师家中。推开古朴的木门,满屋的苗绣作品便映入眼帘——色彩斑斓的绣布上,蝴蝶、花鸟、图腾等图案栩栩如生,针脚细密处藏着苗族千年的历史与传说。
高老师身着传统苗装,手持绣绷,从苗绣的起源讲起:“苗绣是我们苗族的‘无字史书’,每一针都连着祖先的智慧,每一线都系着民族的记忆。”


在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拿起绣针、丝线,尝试苗绣的基础针法。从穿针引线的生疏,到掌握 “打籽绣”、“辫绣” 的基本手法,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需要极大的耐心与专注。“这针脚要匀,方向要齐,就像我们做人,踏实才能立得住。”高老师的话让队员们深有感触。

一上午的研习,不仅让大家学会了苗绣基础绣法,更在指尖的起落间,触摸到了苗绣背后沉甸甸的文化分量与匠人的坚守。

当日下午,实践队转赴凯里非遗集市,实地考察非遗技艺在现代文创中的创新应用。
集市上,苗绣元素的帆布包、蓝染纹样的家居饰品、银饰点缀的文创摆件等产品琳琅满目,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碰撞出别样火花。


队员们穿梭于摊位之间,与摊主深入交流:有的摊主将苗绣图案数字化,通过批量生产让非遗走进寻常百姓家;有的则坚持手工制作,以“定制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大家仔细记录不同产品的设计理念、销售模式与市场反馈,分析非遗文创的破圈逻辑。
“原来非遗不止于‘老物件’,还能以这么多新鲜面貌融入生活。” 一位队员在调研笔记中写道。这场调研让队员们深刻意识到,非遗的生命力不仅在于传承,更在于与时代同频的创新。

02锡绣工坊访传人,指尖技艺悟精髓
7月14日上午,实践队来到剑河的锡绣国家级传承人龙女三九的工作室,拜访锡绣传承人艳子老师。锡绣以“用锡线刺绣”为独特工艺,是苗族刺绣中极为珍稀的分支,因制作复杂、材料特殊,传承难度极大。


艳子老师带着队员们逐一参观工作室的锡绣藏品:一件百年锡绣嫁衣上,锡线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与青布底色交相辉映,纹样中暗藏着苗族的迁徙史与生活智慧。“锡绣的每一步都来不得半点马虎,从锡线的捶打、软化,到绣布的裁剪、纹样的勾勒,再到一针一线的固定,考验的是耐心,更是对文化的敬畏。”

老师一边示范基本针法,一边讲解其中的门道。队员们试着拿起锡线,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简单的刺绣片段,指尖的冰凉与丝线的坚韧交织,让大家真切体会到“千锤百炼出精品”的深意。

当日下午实践队一行前往贵州黔东南州旺宝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拜访中国贵州省雷山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被誉为“银饰教头”的李正云大师。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老师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各式银饰成品:从精巧的头饰、项圈,到繁复的手镯、耳环,每一件都闪耀着金属的光泽,镌刻着苗族的图腾密码。



“银饰锻制要过‘千锤百炼’关,熔炼、锻打、拉丝、镶嵌,一步都不能错。” 李老师现场展示了银条锻打的过程,锤子起落间,原本粗笨的银块逐渐变得轻薄、规整。


队员们围在一旁,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火候的控制、力度的把握、纹样的雕刻,无不体现着大师数十年如一日的功底。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大家了解到,如今银饰技艺正通过“大师带徒”“校企合作”等方式焕发新生,不少年轻匠人也开始尝试将现代设计融入传统纹样。这份“守正创新” 的坚持,让队员们对非遗传承的未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03探寻非遗蜡染技艺,感受非遗匠心魅力
7月15日上午,实践队一行从凯里前往丹寨,来到丹寨宁航蜡染非遗工坊,受到了创始人宁曼丽老师的热情接待。
宁曼丽老师是丹寨蜡染的守护神,在与宁曼丽老师的交流中,我们深入了解到工坊成立19年来的发展历程和艰辛。工坊创新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开设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让更多人系统学习蜡染这一古老技艺。
在宁航蜡染公司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大门口满满一墙的丹寨蜡染手艺人的照片,以及照片上面的一句话,“一群人、一件事、一辈子”,正是这种坚守,使丹寨蜡染一步步走出贵州、走向世界。

据宁曼丽老师介绍,宁杭公司已带动丹寨县周边的榕江县、黄平县、雷山县、三都水族自治县等四县的200 余名苗族妇女就业,让她们手中的民族传统技艺摇身一变成为 “指尖经济”,不仅实现了脱贫增收,更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持续发挥着重要的带动作用。
在宁老师的推动和带动下,一些村子里会蜡染的苗家妇女,成为市级、省级非遗传承人、甚至到北京、上海参加展览,迈出国门。


当日下午,实践队队员们在丹寨宁航蜡染非遗工坊度亲手实践学习蜡染。在工坊师傅的悉心指导下,大家从绘制图案、熔蜡点染等基础步骤开始尝试,亲身感受着蜡染技艺的精妙与独特,深刻体会到这门传统技艺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经济价值,同时被蜡染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

04溯源蓝染文化 聆听侗族民歌
7月16日,实践队一行抵达榕江,首先来到“青于蓝”蓝染艺术中心。
在这里,队员们拜访了“青于蓝”创始人青曼老师,青曼老师详细介绍了品牌创建的历程及艺术中心的相关背景,随后分享了她的创业历程、她的初心、她的坚持。
其中重点讲述了在“村超”带来的热度加持下,如何将榕江蓝染文创推向世界舞台,以及如何通过创新设计,将传统蓝染产品转化为受现代年轻人青睐的文创产品,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下午,实践队一行前往著名的侗族大歌之乡榕江“宰荡村”,去欣赏悠扬婉转、无伴奏、多声部合唱的侗族大歌。值得一提的是,队员们有幸聆听了侗族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胡官美老师指导的合唱。
胡官美老师是土生土长的贵州榕江人,她自幼受父母影响学习侗歌,18岁开始参与鼓楼对唱侗族大歌,在数十年的时光里,始终坚守着这份民族文化瑰宝。在古朴的宰荡村侗族鼓楼中,聚集了男女老少几十位歌手,他们用嘹亮的歌声、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侗族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化的坚守,也为当天的行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05邂逅侗族植物染,传承非遗匠人心
7月17日,实践队前往榕江丰登村侗族的植物染基地,拜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服饰技艺传承人、榕江县倚山人手造生活工作室创始人杨成兰老师。
下午实践队于植物染坊开展侗族植物染研习活动:研学植物染知识与原料,如薯莨,蓝靛等。掌握侗族亮布的制作过程和基本方法,通过蛋清上亮,蒸布与捶打等环节,亲手体验布匹染制的天然质感。


夜晚,杨成兰老师亲授侗布制作,让我们在实践中深化对非遗技艺的理解。侗族植物染以草木为墨、时光为笔,晕染出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独特魅力,以匠心为笔,书写文化传承。从杨成兰老师指尖的坚守,到天然染料晕染的诗意,接过这缕传承的丝线,便是接过守护文化根脉的使命——让侗族植物染的色彩,在新时代的画布上绽放更鲜活的光芒。


下午于植物染坊专攻侗族植物染:研学植物染知识与原料,如薯莨,蓝靛等。掌握侗族亮布特性与用法——通过蛋清上亮,蒸布与捶打等环节,亲手体验布匹染制的天然质感。

06漫步入大利侗寨,沉醉千年之风华
7月18日清晨,团队踏入大利侗寨,在青石板路上开启文化探寻。青石板路蜿蜒向前,沿途鼓楼飞檐翘角,榫卯结构巧夺天工,不用一钉一铆却坚固千年;房屋依山而建,廊檐雕花藏着侗乡智慧,每一处细节都诉说着与自然共生的哲学。


寨中老人在廊桥上手工编制织带,传递古法编织的韵律,珍藏着代代相传的生活韵律。

驻足古桥,远眺村寨,队员们感受到大利的魅力,不在喧嚣,而在建筑里凝固的匠心、风俗中流淌的温情。这份鲜活的文化传承,让我们对侗族乡土文明多了份敬畏与向往。


07总结
为探寻蓝染技艺的当代生命力,以期为客家蓝染的传承创新汲取养分,实践队踏上贵州溯源之旅,活动过程中,团队拜访了三位国家级非遗大师,七个传统非遗工坊,用脚步丈量传统工艺的传承脉络,用对话解码非遗活化的成功密码。透过和她们的深谈,队员们了解到她们如何从步履维艰到破圈成名的进阶之道,学习如何在坚守中创新、在蓝染与文创的更进一步结合发展,在时代浪潮中锚定方向。
每一步深耕,都是对传承的回应;每一次创新,都是对未来的奔赴。客家蓝染的故事,正等待我们用行动续写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