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ptember 25, 2025

| 讲座回顾|设计教育的破界共生

讲座回顾|设计教育的破界共生

近日,深圳技术大学创意设计学院与西安欧亚学院艾德艺术设计学院联合举办“行业认知课程系列——设计实践的多面向行业认知学术讲座。主讲人郭治辉副教授以“人、教育、环境与建筑”为框架,结合大湾区实践案例,深入剖析了设计教育的核心矛盾与未来路径,引发在场师生对设计本质的深度思辨。

一、设计实践的四维重构:从理论到行动的范式转移  

32DFE

郭老师以深圳技术大学团队在大湾区的实践项目为引,提出设计教育需打破传统边界:

“人”的维度:设计应从用户需求转向 “社会角色赋能”。他以西安欧亚学院参与主题公园更新设计为例,指出设计师需通过社区调研理解真实民生诉求,将空间转化为促进人际联结的“社会容器”。

“教育”的革新:强调“做中学”的跨校协作模式。两校学生在大湾区项目中共同完成从概念设计到施工落地的全流程,通过“复杂问题拆解—团队分工—实践验证”的训练,培养系统化逻辑思维,这与艾德艺术设计学院“专业素养+创新应用”的实践教学体系不谋而合。

“环境”的响应:提出“生态智能”设计方法论。在建筑与景观设计中,需融合参数化模拟(如日照、风环境分析)与在地材料工艺,实现“数字技术辅助决策,物理世界验证效果”的闭环。

“建筑”的使命:空间作为“社会关系的催化剂”。郭老师以深圳城中村改造案例说明,设计师需在有限尺度内平衡历史文脉、功能复合性与经济可持续性,这正是环境设计专业“研究不同尺度场景”的核心价值。

33012


二、AI在设计中定位:协同工具,而非创造主体  

在当下设计界对人工智能盲目追捧的风气之下,郭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AI 能替代运算,却无法替代思考。”诚然,算法具备强大的运算能力,能够快速生成海量的设计方案。然而,在西安老钢厂改造项目中,AI 难以领会工业遗产所承载的情感价值;在乡村更新项目里,它也难以精准把握传统技艺与现代需求之间的平衡点。

“创造力是人类独有的特质,AI 不过是辅助创作的笔刷。”智能工具的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图文表达效率,但设计的核心建构能力,始终源于人类对文化、社会、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整合洞察。以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非遗新文创”项目为例,设计师需要深入理解非遗符号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叙事,而非简单机械地拼接图案。

2FAF9

、学界回响:设计教育需成为社会创新的反应堆

在听完讲座后,学生代表表示:“在AI浪潮中,设计师的独特价值正在从‘技能执行者’转向‘系统策动者’”。

当技术迭代不断冲击行业边界,郭老师与在场师生以这场对话重申设计教育的本质—“在工具理性中守护人文价值,在虚拟扩张中深耕物理世界”。高校团队间的携手协作,不仅为设计教育注入新动能,更诠释了高校作为社会创新引擎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