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SCHOOL OF DESIGN AND INNOVATION
创意设计
院系新闻
DYNAMIC
首页院系新闻 › 正文

活动回顾|“空间改造·唤醒城市”校社协同赋能社区活力

作者:创意设计学院发布时间:2024.12.05


近日,我院2021级环境设计专业的部分师生前往坪山区坪环社区大万村开展了一场“空间改造·唤醒城市”公众交流活动,旨在促进学生与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并提升居民们对城市更新和社区发展议题的关注度。


本次社区活动的主题承接环境设计专业《改造与再生(建筑更新室内设计)》与《生态与可持续室内环境》课程的议题。从3月份开始,同学们多次在大万村内进行关于人居环境、居民需求和社区服务的调研,为提出空间更新策略进行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同学们走街串巷,主动与社区邻里街坊的居民聊天询问,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和期待。


经过几个月的思考与探索,111日,几组学生代表怀着紧张而激动的心情来到大万村明新学堂,期待与居民们的分享讨论中,新鲜出炉的设计提案能为社区的发展注入更多的创意与巧思!在分享会上,三组同学分别介绍了他们的改造想法与方案。


刘政利、周春毓、潘筱莹小组分享


刘政利、周春毓、潘筱莹同学提出了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社区共享厨房的设计,将原始建筑改造为一个集合蔬果售卖、烹饪及聚餐空间的“共享厨房”。

经过讲解,现场居民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位本地阿姨提出疑问,自家的厨房目前已经能满足日常家庭烹饪需求,那么具体谁会来用共享厨房呢?另一位本地年轻人却认为,“共享厨房”本质上延续了大万客家文化中“打斗叙”的聚会场景。传统的“打斗叙”通常会由参与者每家出几个菜,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食物,增进感情。这让其他现场居民也想起了记忆中热闹的“打斗叙”场景… 更加理解了设计方案的愿景:搭建一个促进邻里交流、增进社区温暖的平台,共创和谐美好的社区生活!居民们的反馈也启发了同学们在设计中更多地融入本地文化语境。


刘政利、周春毓、潘筱莹小组成果


另外两组同学也分别为居民们演绎了关于社区居民活动空间方案的设计思路及成果,让居民们对未来大万村的社区氛围和环境的提升有了更多的憧憬,得到了居民们的高度评价。

张语杨、周子瑶小组分享




张语杨、周子瑶小组成果


胡彤、耿灼琳、胡月小组分享

胡彤、耿灼琳、胡月小组成果

本次活动为创意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的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社区实践学习机会,同学们不仅将课程学习中的设计成果与居民们做了深入的交流,也收获了居民们作为使用人群为设计方案提供的多元视角下的建议,启发学生们在未来的设计实践中带入更多使用者的视角。同时,活动也提升了坪环社区居民的公众参与感,现场居民们自由表达了对社区环境提升的美好期待。

本次活动作为一个引子,希望带动未来更多“校社协同”的机会,利用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赋能城市更新与社区营造。通过系统性调研和设计激活城市消极空间,培育在地的社区营造力量,打造宜居的城市生活环境。

居民反馈意见表

特别感谢坪山区马峦街道办事处、坪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深圳市东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大万居民小组的大力支持!感谢曾锦青(村长)、梁恩恩、张红、曾燕妮、石华锋在课程开展与活动组织过程中的辛苦付出,也要感谢所有参与调研和活动的社区居民们!

《改造与再生(建筑更新室内设计)》课程介绍

课程关注当前城市更新问题,以践行可持续设计理念为出发点,围绕城中村当前面临的社会与环境问题,通过实地调研与采访、社区工作坊的方式,开展课程设计实践。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切入问题、分析问题,结合具体的空间设计策略,对人居环境的改善、既有建筑的活化利用、社区服务的提升提出积极的设计方案。通过“校社协同”的创新模式,将城市更新议题引入课堂,利用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解决城市更新中的痛点问题,旨在提高其宜居性及居民幸福感。

《生态与可持续室内环境》课程介绍

《生态与可持续室内环境》课程以“生态与可持续室内环境”为核心议题,旨在从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揭示其重要意义。深入剖析其地位与特征,传授关键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可持续设计理念,并掌握其应用精髓。通过实例分析与演练,学生学会依据设计原则、特性与品质,挑选生态与可持续材料,并利用适宜工艺实现环境友好。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学生在后续课程的设计环节打下基础。通过复合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操结合,推动其在该领域成长,实现生态与美感并存的设计成果,助力可持续发展。

查看更多学生设计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