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的影响不是发生在意见和观念的层面上,而是要坚定不移、不可抗拒地改变人的感官比率和感知模式”【马歇尔·麦克卢汉】
本次课程是对当下数智技术、艺科融合创新发展语境的回应,强调将AI生成技术和XR扩展现实技术融入环境设计创作,探讨数智媒介对空间营造与感官体验的影响。
期末课题是通过搭建虚拟叙事场景对现实空间进行干预设计。以深圳技术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公共空间或坪山城市书房(文武帝宫旧址)为设计实践对象,基于前期的场地调研,同时借助福元宇宙(FU Meta)、AIGC等数字技术软件,完成包含“主题设定-主题转译-主题营造”三部分内容的空间设计方案。来自2021、2022级环境设计专业的37名学生围绕这一课题创作了10组作品,体现了对学科交叉融合以及人机协同设计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第七天
THE SEVENTH DAY
小组成员:李志涵 张抒平 郭美婵 左子慧
作品选取余华的长篇小说《第七天》为空间转译对象,小说以荒诞的笔触和想象讲述了主人公杨飞死后七天的游历和回忆,既展现了现实社会的残酷和苦难,也描绘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温情。作品从叙事文本中提炼了“归死”、“交织”、“逢祸”和“余温”四个情节进行虚拟环境设计,旨在通过死者的视角去探讨社会问题,同时呼应文武帝宫从建立、废弃到修复的三个历程,从空间视角隐喻社会问题。
食途
SHITU
小组成员:梁小玲 范子宣 李睿喆
作品选取漫画《迷宫饭》为主题故事,漫画中的人物即便面临险境,也不忘追寻美食带来的幸福感,揭示了“不管面临什么困难,都要按时吃饭”的人生哲学。设计以深圳技术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公共空间为基底,根据叙事线索将空间分为四个游戏节点,通过设置各色美食以及激发运动的设施与家具,使用者在被科普健康知识的同时能够锻炼身体,以此传递合理饮食、规律作息、保持身体健康的理念。
早餐俱乐部
THE BREAKFAST CLUB
小组成员:黄琪谚 余嘉嘉 刘晨辰 叶尔柔
作品依据电影《早餐俱乐部》中的情节与意向进行虚拟叙事空间设计,电影主要探讨了青少年在成长中遇到的烦恼、原生家庭带来的问题,以及自我救赎和自我探索的过程,空间设计着眼于电影中五位性格各异的青少年,尝试将他们所遇到的问题转译为空间符号。体验者可在本设计中探寻五种路线与装置,或自行选择游览方式,希望能够在体验之后获得一些共鸣和感悟,学会正视自身问题,并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产生新的看法。
同途异路
SAME PATH, DIFFERENT ROAD
小组成员:董玮柱 吴雨彤 汤语欣 赖慧敏
作品基于对学生群体校园生活状态的观察,发现存在积极学习与消极躺平的两种分化现象,因此试图在深圳技术大学创意设计学院的二层门厅、展厅、五楼平台及教室空间置入虚拟游戏场景,希望能够借此让玩家进行反思:看似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游戏关卡,你可以选择去做那个主动破解的人,也可选择去做那个躺赢的人,但要明白,付出的努力和最终获得的是成正比的。
HATCH
小组成员:梁万里 包泽轩 范韪晨
作品选取真人版电影《攻壳机动队》为主题故事,将电影中的情节转译为五个虚拟空间装置,以此激活创意设计学院的一层公共空间。最终呈现的增强现实场景参考了赛博朋克风格,空间序列以主人公米拉记忆的封锁至找回为线索,同时结合了蝴蝶破蛹而出意向,旨在表达“破壳而变,让自由放飞”的设计理念。
0
数字共享花园
DIGITAL SHARED GARDEN
小组成员:俞芊桐 蒙帝乐 温钲皓 刘俊朋
作品试图创造一种结合自然与科技的互动式社交场景,用户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共同参与花园的建设与管理。设计模拟了植物的生长过程,用户可实时浇水、施肥,并通过互动行为影响数字共享花园的整体生态,增强社区的参与感。花园内设有分享区,用户能发布心情、作品或记录种植日志,以数字化形式共同见证花园成长。同时,设计融入AR技术,用户可在现实中“种植”虚拟植物,实现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打造更丰富的自然互动体验。

闪回
FLASHBACK
小组成员:钟宝琳 陈浩胤 刘佳汇 吴嘉豪
作品灵感源于恐怖题材电影叙事,以坪山文武帝宫为基底,通过闪回的非线性手法,与封建中式恐怖元素相融合,使故事在时间和空间上穿梭,打破恐怖固有的线性思维。同时,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使情节交错展开,展现主人公的人性正义感、在危机中对朋友或家人产生的保护欲,以及面对危险时的反抗精神。
PIXEL JOURNEY
小组成员:张婧 祝誉容 李小燕 林琳
作品旨在打造一款像素风格的虚拟现实体验游戏。玩家将踏入一个由像素构成的世界,探索不同区域,完成任务,收集道具,逐步解锁新的能力。通过互动,彼此协作,挑战关卡,来享受成长的过程。场景使用经典的像素视觉设计,以明亮的色彩和复古的游戏风格为主。整个虚拟空间传递出团队合作、勇敢探索和实现梦想的正能量。
“数字共享花园”小组
在接触人工智能虚拟环境课程前,我们对这个领域充满了好奇与想象。课程从基础的人工智能算法搭建讲起,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利用AIGC制作虚拟场景,如何与AI对话然后产出符合想象的AI内容。操作实践环节,我们尝试创建了共享花园的虚拟场景,从建模到虚拟环境设计以及虚拟空间应用的设计,我们应用AIGC生成了想要的效果,然后在虚拟平台上实现了虚拟场景的制作,这个过程受益匪浅,点燃了我们对前沿科技的热情。
“壳变”小组
回顾这段课程的学习,我们仿若推开了一扇通往未来世界的新窗,每一步探索都充满挑战与惊喜。在课程中我们学习到了很多关于AI智能的有关知识,不管是midjourney的运用,还是福元宇宙虚拟现实场景的效果呈现,AI可以不同程度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也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回想接触到结课,满心感慨,初涉这一领域第一时间本想着害怕做不好,但越做越发现AI的有趣,越来越想着往下深究,课程虽结,但我对AI的热忱不减,它将激励我在后续学业、乃至未来职业中持续深耕。
供稿 | 于梦淼 李志涵 左子慧
排版 | 刘紫氤
校对 | 林泽旋
审核 | 张贵君